环球基金www.etnetchina.com.cn

《宏观有法-艾西亚》中国数据表明经济需刺激,但政策能否如愿?

2023/07/21 10:00打印本文章字体:
  《宏观有法》星期一(17日)中国公布了二季度GDP增长数据-看似很高却有些令人失
望的数字-同比增幅6.3%。由于去年二季度疫情冲击严重,为今年二季度带来较大的基数效
应,因此这一增速结果是低于市场预期的。
  二季度经济增长乏力并不是完全因为外需疲软-尽管6月出口明显受到影响,但4月和5月
出口相对保持韧性。然而,如果6月的出口情况持续下去,那么2023下半年外需的确会成为
影响增长的更棘手的问题。事实上,二季度经济乏力的主要原因是内需低迷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
缓慢,主要是由于房地产投资尚未恢复。消费也较为疲软,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甚至低
于3月,居民的消费倾向也依然低于疫情开始之前的水平。因此,如果没有额外的刺激措施,中
国政府想要实现两会期间制定的5%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,可能会有一些难度。
  中国在抗疫三年后重启经济,外界曾认为5%的目标设定得太低。但中国的新任总理李强在
3月的新闻发布会上曾强调过,要实现2023年的GDP目标不容易,而事实也的确正如他所
料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中国人民银行二季度继续放宽货币政策,但对信贷增长没有产生明显影响
。换言之,最近的降息(或者说借贷成本降低)并未促进消费或投资快速增长,因为借贷本身一
直在放缓。
  参考日本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经历,中国可能也会面临资产负债表衰退、陷入流动性陷阱
的风险。换言之,中国的企业和家庭如果对经济前景抱持非常悲观的情绪,收入下降的情况下,
就可能会偏向于停止╱撤回投资及去杠杆。从企业来看,这个过程似乎已经开始。2023年企
业利润大幅下降,特别是民营企业开始去杠杆和减少投资。家庭方面,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仍然停
滞不前,6月份青年失业率达到历史新高,超过21%。
  如果货币政策在当前阶段无法发挥理想的效果,那么为何政府没有提出财政刺激措施来解决
经济疲软的问题?
  自6月中旬以来,市场一直有关于即将出台财政刺激措施的传言,但尚未有任何官方宣布。
具体说来,传言包括地方政府将发行1万亿元专项债券,主要用于基础设施项目并提振经济信心
。虽然目前财务薄弱的基础设施行业的确需要投资,但不确定的是,多一项以基础设施为主导的
刺激措施是否能够说服投资者,中国经济将回到快速增长的轨道。无论如何,政府尚未出台此类
措施,这似乎表明中国对快速累积的公共债务持谨慎态度-如果将政府的表外债务(即通过地方
政府融资平台借贷的债务)也计算在内,公共债务已经达到GDP的100%左右。
  到目前为止,政策反应更加倾向于放宽关键经济部门和行业的监管限制。首先,制约房企杠
杆的三道红线悄然解除,取而代之的是2022年11月推出的16条宽松措施。如今,这16
条措施已被延续,但是这并不等同于市场情绪即刻恢复,因为投资者发现这些措施的影响并不是
立竿见影的。同样,对蚂蚁金服的调查最终以折合10亿美元的罚款落幕,科技行业的压力短暂
地得到了一些缓解。
  但现实情况是,投资者对中国经济仍持谨慎态度,尤其是在二季度GDP数据公布后,仅靠
放宽监管措施很难快速扭转市场情绪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除了为确保实现2023年5%的经济
增长目标,也为了避免2024年在没有低基数效应加持的情况下经济出现大幅度放缓,中国政
府是否会采取大规模刺激措施?
  在评估可能性时,有必要考虑到以下两个方面。首先,自李强总理三月份上任以来,除了民
营经济和外国投资者应如何在中国经济中寻求机会的一般公告外,并未发布政策类公告。这一现
象放在大背景下不难理解-当下中国在制定决策时还需考虑国家安全问题,而非仅仅考虑经济增
长。大规模的经济刺激并不一定是最合理的做法。
  第二个需要考虑的方面是,相比于2008年,大规模财政刺激可能无法发挥出和以前一样
的效果。由于中国的资产回报率快速下降,以基础设施为主导的财政刺激则需要更大的规模。实
施这样的刺激意味著,中国的公共负债将远超过现在的水平,这将会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负债最
重的经济体之一。《法国外贸银行亚太区首席经济师 艾西亚》
 
*《经济通》所刊的署名及╱或不署名文章,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,并不代表《经济通》立
场,《经济通》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。
备注:1. 本网站所有资讯与说明文字仅供投资人参考,如有与基金公司相关公告及基金法律文件不符,以相关公告及基金法律
     文件为准。
   2. 投资有风险,投资人拟认购(或申购)基金时应认真阅读各基金《招募说明书》与《基金合同》等,全面认识各基金
     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,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、投资期限、投资经验、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
     能力相适应。基金投资要承担相应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