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│
港股
│
期货期权
│
权证
│
ETF
│
A股
│
外汇
│
环球基金
│
香港脉搏
│
香港好去处
串流版
用户登入
产品简介
申请服务
新增功能
客务支援
│
中国香港站
│官方微博:
环球基金
www.etnetchina.com.cn
loading...
基金首页
中港基金互认
new
香港基金排行
基金搜索
专家见地
基金数据
产品登场
QDII基金资讯
QDII教室
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
首页
>
环球基金
>
专家见地
> 《宏观有法-艾西亚》2025年中国会摆脱低通胀吗?
《宏观有法-艾西亚》2025年中国会摆脱低通胀吗?
2025/01/21 17:38
打印本文章
字体:
小
中
大
《宏观有法》中国经济放缓伴随著日益明显和持久的通货紧缩压力,主要原因是国内需求不
足,迫使中国更加依赖外部市场来维持经济增长。最新发布的2024年12月通胀资料证实了
这一令人担忧的趋势,这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:2025年中国能否摆脱极低的通胀水平?
当前,居民消费价格指数(CPI)整体维持低位,但服务部门和商品部门之间出现了明显
的反差。事实上,过去十年服务价格指数增速始终处于结构性下降过程,但自2020年以来,
其走势趋于稳定。相比之下,商品部门经历了相当大的波动,但近期却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。总
体而言,自 2023年商品平均价格处于负增长状态,2024年底依旧呈现零增长。
这一状况引发了人们对商品产能过剩的关注和担忧,尤其是这一现象对中国和全球其他地区
的潜在影响。日益明显的通缩趋势,也引发市场关于中国是否会「日本化」的担忧。
*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反差反映了政府的新增长模式和策略*
服务价格与商品价格出现不同趋势,实际上符合一般的经济增长模型规律,即随著家庭财富
的增加,家庭倾向于向服务业分配更高比例的消费。然而,就中国而言,这种差异也反映了政府
的政策偏好。中国政府支援工业、特别是高科技产业,对传统服务业的培育则相对较少。
例如,在商品部门,运输车辆的价格下降最为显著。价格下降吻合市场竞争加剧的现状,尤
其是随著新的电动汽车(EV)制造兴起,这一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。
服务业价格快速增长反映了医疗、旅游和教育等相关行业的工资稳步增长。相比之下,服务
业的租金下降,表明房地产业在经历了危机后尚未恢复元气,需求大幅下跌。此外,通信和邮政
服务的价格也有所下降,这一趋势可能归因于政府大力支持资讯科技(ICT)行业。
*展望:由于基数较低,商品价格可能反弹,但服务价格将受到工资增长放缓和财富效应的压力
*
2024年CPI基数非常低,可能会为2025的通胀增长提供一些支撑。对于服务业来
说,关键是家庭收入增长。疫情期间的限制放开后,从2023年开始家庭收入增速一直在上升
,但2024年出现放缓。2025年通胀情况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可支配收入的变化,以及政
府实施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力度。在去年12月的经济工作会议上,中国政府已经表示会致力采取
更为宽松的立场,但目前措施的具体细节尚未公布。
然而,通胀趋势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影响因素。首先,政府政策更倾向于支持工业生产,而非
服务业,这一策略在2025年不太可能改变。如果高端制造业的供应仍然超过需求增长,那么
商品部门的价格就会持续承受下行压力。进一步而言,2025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将会加剧,
中国出口可能面临更大挑战,外需是否可持续也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。
最后,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后的经验表明,资产价格与生产者和消费者价格之间存在恶性循
环,可能会加剧中国的通货紧缩前景。住房需求暴跌减少了建筑需求,导致相关产品价格的大幅
下降。同时,通胀疲软削弱了家庭投资资产的动力,这可能会对消费者行为产生更广泛的影响。
财富下降可能会进一步削弱消费信心,给通货紧缩问题增添另一层担忧。
*结论*
总体而言,2024年的CPI基数应该会为2025年的CPI提供一定支撑,但至于上
浮空间有多大,取决于中国政府会多大程度上实施更具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,来支持家庭收
入和国内消费。我们预计,如果政府的刺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放松,2025年中国CPI
有望从今年的0.2%温和上涨至0.8%。然而,如果刺激措施离市场预期有差距,而且政府
的产业政策短期内没有较大调整,那么通胀上行可能变得很缓慢。《法国外贸银行亚太区首席经
济学家 艾西亚、法国外贸银行亚太区高级经济学家 徐建炜》
*《经济通》所刊的署名及╱或不署名文章,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,并不代表《经济通》立
场,《经济通》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。
返回专家见地
上一篇文章:
《与联共策-邹建雄》2025年收益展望:固定收益以优质为先
下一篇文章:
《创富理财-龚俊桦》AI为企业觅优势,BATMMAAN撑美股
其它专家见地
《宏观铨局-马桂铨》美国数据中心
2025-01-21 10:00
《雄才保略-蔡明雄》新年新气象,全面拥抱健康生活
2025-01-21 09:50
《丰硕成果-卢穗欣》2025年如何平衡风险和回报成考验
2025-01-20 10:00
《投资特写-潘恩美》投资美元债宜采守势,关注金融债健护债机遇
2025-01-16 10:00
《投资有道-高韦玲》2025年保持多元投资策略,应对市场波动
2025-01-15 10:11
备注:1. 本网站所有资讯与说明文字仅供投资人参考,如有与基金公司相关公告及基金法律文件不符,以相关公告及基金法律
文件为准。
2. 投资有风险,投资人拟认购(或申购)基金时应认真阅读各基金《招募说明书》与《基金合同》等,全面认识各基金
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,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、投资期限、投资经验、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
能力相适应。基金投资要承担相应风险。